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面對不斷升級的智能制造發展需求,《規劃》專門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行動”,推動“場景-車間-工廠-供應鏈”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實踐的標準化、模塊化、精準化的推廣路徑。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其發展程度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質量水平。發展智能制造對于鞏固實體經濟根基、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十年來,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行業企業示范應用、央地聯合統籌推進,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支撐體系逐步完善,推廣應用成效明顯,具備了進一步推動系統創新、深化應用的良好基礎。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表示,“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遴選了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建成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探索出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在重點區域形成獨具特色的智能制造發展路徑,極大地調動了地方、行業和企業實施智能制造的積極性,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間,工信部將支持基礎條件好的企業,圍繞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全過程開展智能化升級,優化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強化精益生產,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推動跨業務活動的數據共享和深度挖掘,實現對核心業務的精準預測、管理優化和自主決策。
同時,探索智能場景,推動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制造環節的深度應用;打造智能車間,覆蓋加工、檢測、物流等環節,開展工藝改進和革新,推動設備聯網和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強化標準作業、可視管控、精準配送、最優庫存,打造一批智能車間,實現生產數據貫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
《規劃》提出,“十四五”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推進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制造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其中,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其中,到2025年的具體目標為:一是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二是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分別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是基礎支撐更加堅實,完成200項以上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