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未來5年,廣州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成國際一流智慧城市。日前,廣州市政府印發《廣州市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全面推進數字化發展工作方案》,明確廣州未來3年在信息基礎設施、統一支撐平臺、城市服務、產業支撐、城市治理等領域的重點建設任務,高標準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三位一體的廣州智慧城市,建設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智慧之城”。
智慧社區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記者近日走訪廣州多個街道發現,智慧社區的建設已初具成效。
正在送貨的智能物流機器人
語音下單買菜 機器人送貨上門
位于黃埔區的實地·常春藤社區是廣州首個5G全場景智能社區。已在這里居住兩年的居民方小姐告訴記者,當初購房時除了考慮孩子上學因素外,就是被這里的智能設備吸引了。“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些設備能讓我們享受到更舒適的生活。比如機器人送貨就很方便:如果老人在家中不便下樓購物,可以直接呼叫家中的智慧中控內置的語音助手,下單給小區里的集市,集市打包貨物后轉交物流機器人,機器人自動送貨至家門前。”
方小姐提到的智能物流機器人時速能達到每小時4公里,具備自主乘梯、自動呼叫門禁、自動避障避行人、送貨到戶等功能,可以提供快遞派送、超市商品即時送達等服務。記者在現場看到,正在運行的物流機器人能夠依據雷達系統精準避開障礙物和行人,并根據訂單地址進行智能路線規劃,到達目的地后自動呼叫收件人取貨。
該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智能物流機器人很受年輕居民歡迎,自去年疫情發生以來,使用它送貨上門的訂單量已達上萬個。針對社區物流配送環節“最后500米”的痛點,智能物流機器人可以覆蓋整體社區環境進行無人配送,保障了居民的隱私和安全。
老人跌倒第一時間報警
陪護機器人定時提醒用藥
方小姐告訴記者,小區內的智能設備逐漸多了起來。現在,家中老人在社區內可以通過人臉ID被發現,如果老人在社區內某處不慎跌倒,可呼喊“救命”等關鍵詞,社區內布置的戶外語音識別裝置可以快速識別到關鍵詞,并發送信息至物業端,物業會迅速響應并提供救助;而在家里,老人如遇到緊急情況,比如在浴室不慎滑倒,或是有其他需要求助的事件時,也可以直接呼叫智慧中控系統內置的語音助手進行報事報修。“這極大方便了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群體。”
該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智慧中控的功能還包括老人群體最關心的醫療服務:通過接入微醫服務,老人在家中可以用在線視頻的方式和醫生問診、在線開藥。“智慧中控與社區醫療門診聯動,形成老人的健康檔案,方便醫生及業主查看;同時,智慧中控、社區門診和家庭陪護機器人的數據打通,機器人可為老人提供血壓、心率等監測服務,并定時提醒老人服藥。”
無人通勤車破“難點”
居民出行不再“人等車”
而無人駕駛通勤車同樣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常春藤社區居民告訴記者:“小區內比較大,出社區搭公交車,坐無人車方便很多。”據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鹿文亮介紹,常春藤社區的無人駕駛通勤車是他所了解到的國內首個投入社區運營的無人通勤車,首次在社區場景下實現低速L4級無人駕駛,破解大型社區中“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點。
據介紹,無人駕駛通勤車配備了 5G通信,具備 V2X車路協同功能,可與路側設備實時交互;與信號燈、攝像頭、閘機等設備聯動,有效規避交通風險、提升通行速率。車內外設有24小時監控,可隨時跟蹤車輛的位置和狀態,在手機上安裝相應軟件后,居民可以告別傳統社區通勤“人等車”的模式,提前用手機約車,選擇人臉識別、二維碼識別或刷卡等方式乘車。此外社區也為居民提供了無人通勤車保險。
政務服務一體機
政務服務一體機
智慧自助圖書館便利居民
與常春藤社區不同,越秀區黃花崗街水蔭南社區是一個由三條主干道包圍而成的老社區。2020年開始,水蔭南社區積極創建廣州市容貌示范社區,如今社區舊貌換新顏,已打造成“智慧生活”社區,惠及常住人口1.18萬余人。
為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政務服務就近辦,水蔭南社區引進了集約化、服務多樣的“政務服務一體機”。記者在現場看到,該一體機具有身份認證、證明材料打印、港澳通行證簽注、指紋采集、辦事材料掃描上傳等功能。目前入駐的事項涵蓋了12個部門、70多項高頻服務,涉及廣州市可辦理的事項124個。據介紹,目前社區居民常用的事項包括:社保繳費清單打印、個稅完稅證明打印、無犯罪記錄證明打印、港澳通行證簽注等。據悉,未來還會有更多高頻服務事項不斷入駐一體機。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裝備
分類回收“以廢代捐”
智能垃圾箱助力環保
水蔭南社區的“小黃狗”是一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居民可以通過小黃狗“以廢代捐”,只要打開對應APP上的投遞二維碼或者輸入手機號即可投遞自家不需要的物資,選擇“公益投遞”或“有償投遞”。
同樣地,智能垃圾箱也為常春藤社區的環境美化添磚加瓦。記者在社區內看到,居民可以選擇通過人臉識別或刷社區智能通行二維碼兩種方式開啟智能分類垃圾箱,垃圾箱會對居民分類投放的垃圾進行自動稱重,折算為一定的積分,計入居民的賬戶中。據工作人員介紹,居民可以選擇以家庭為單位累計積分,在自助兌換機或者社區線上商城兌換生活必需品。同時智能垃圾箱還具備滿溢報警等功能,及時通知服務人員進行清理。
社區居民:
期待更多人性化智慧服務
“在智能設備上線初期,居民們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磨合。隨著我們的設備深入社區生活,居民們都表示在安全感和便利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會主動給物業提意見,從心里認可智慧社區。”常春藤社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據了解,從2020年初開始,廣東政數局發力政銀合作,將省政務服務一體機平臺接入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平臺的自助終端,并逐步推廣到更多社區。而對于居民們來說,他們還期待更多的“智慧化”社區服務。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期待“智慧社區”服務更具智能化和人性化,是居民們的普遍訴求。比如當老人遭遇詐騙時怎樣第一時間和有關部門取得聯系,進行甄別防范等。
如何落地更多社區?
專家:普及需多方聯動
記者發現,目前廣州的智慧社區呈現出個別化、分散化的特點,對樓盤地產商的依賴性較強。以常春藤社區為例,實地集團2018年就提出了構建智慧人居生態系統的戰略設想,并在去年發布了首個智能社區;預計到今年底,實地集團將在旗下所有項目接入智慧人居生態系統,全面落地智能社區。
中國大數據應用聯盟人工智能專家委員會主任劉鵬表示:“打通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的數據通道,加強兩者之間的全面銜接,將促進基層治理和城市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希望能在政府的統籌指導下,進一步加強與智慧城市的互聯互通,更好地運用大數據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助力社區治理、城市治理能效提升。”
劉鵬認為,智慧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智能設備的研發到落地,再到推廣和應用,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應建立起智慧社區方面的產學研對接機制,讓企業有機會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背景的高校和專家合作,為智慧社區引入更多的智源資源,并形成標準化、系統化和模塊化的成套方案,幫助更多小區升級為智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