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時,“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表彰一批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創造寶貴精神財富的黨員。
其中,小編注意到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的陸元九院士斬獲殊榮。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慣性導航及空間飛行器控制專家。他是一名優秀的科學家,更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個人簡介
陸元九,男,漢族,1920年1月生,1982年12月入黨,安徽來安人。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開拓者之一。
作為早期出國留學的博士,新中國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潛心研究,矢志奉獻。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創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1941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194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儀器工程學科學博士學位,先后任該院副研究員,福特汽車公司科學試驗室主任工程師。 1956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員、副所長。
1968年后,歷任七機部一院研究所所長,七機部、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常委、顧問。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理事?,F任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元九主要從事慣性器件及慣性導航研究和航天工程控制問題的研究,參加籌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和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的工作,參加我國早期的工業自動化、探空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及一些裝備型號控制系統的研制和開發。
采用自動控制的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深入論述,并利用自動控制技術,改善慣性器件及導航系統的性能;在國內首先開展液浮慣性技術的研制工作,并參加了有關基地的建設;參加、組織或領導液浮、氣浮、撓性等多種陀螺、加速度計、平臺及捷聯慣性導航系統的研制,解決動態誤差等關鍵問題;參加、主持精密離心機、單軸及三軸轉臺等大型測試設備的研制以及慣性測試中心的建立;參加多種運載火箭、導彈和衛星的方案論證以及飛行數據分析和故障分析等。其成果已應用于多種運載火箭、衛星等空間飛行器中。
主要代表作有《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慣性器件》等。
一心求學自強不息
陸元九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
輾轉求學于戰亂時代
是中國本土第一批
系統學習航空技術的大學生
1980年喜迎導師德雷伯教授訪華
考取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后
陸元九選擇了儀器學
成為世界慣性導航技術之父
C·S·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一身本領學成報國
得知新中國成立
陸元九決定回到祖國貢獻本領
為了徹底掃清回國的障礙
他兩度調離密級較高的科研小組
從事民用科技研究
闊別11年,陸元九
帶著先進技術和熾熱的愛國心回國了
他與新中國第一批科技工作者
共同開創了我國的自動化領域
為“兩彈一星”工程的實施
打下了堅實的專業技術基礎
一生才智奉獻航天
陸元九重新回到科研一線
成為中國航天慣導系統的領軍人物
為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
及其在運載火箭、導彈武器、
人造衛星和載人飛船方面的應用
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以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
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規劃和論證
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戰亂中輾轉求學,繼而遠渡美國,最終沖破阻力回到祖國懷抱。他的足跡訴說著上世紀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求索報國的曲折多艱。
他的愿望很簡單:為中國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詮釋著科學賦予人格的坦蕩之美。
如今,已至期頤之年的陸元九仍在為我國航天事業貢獻余熱。他在陀螺、慣性導航等領域求索奮進的鏗鏘足音,必將與我國航天創舉的一曲曲凱歌交響共鳴。
最后,讓我們再次向老一輩的科學家和那些數以千萬的、默默貢獻的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工作者們致敬!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本文轉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均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我司推廣的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人工智能工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