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綜合
“今天我們的實習課題是工業機器人示教編程基本指令應用及焊接應用實訓。”前不久,當記者走進山東能源臨礦集團山東煤炭技師學院機器人實訓車間時,30多名學生正在聆聽教師孫洪生關于工業機器人實習課題和訓練內容。
“下面我給大家示范操作一遍。”順著聲音,只見孫老師打開工業機器人焊接工作站總電源,拿起編程錄入器,錄入程序和參數,開始下達操作指令。只見焊接工作站的焊接手臂在預先放置的鋼板上輕輕“點”了兩下,頓時迸出耀眼火花,伴隨著“噼里啪啦”的聲音,十幾秒過后,鋼板瞬間留下一個火紅、規整的等邊三角形。“這臺焊接機器人已經達到了高級焊工的水準。”孫老師介紹說。
這只是臨礦集團在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應用上的一個縮影。
人工選矸成為歷史
2016年臨礦新班子上任后,在全省煤炭行業中率先提出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主題主線,積極推進10大類26項工業3.0+改造升級項目,強力推進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換人、大數據換人,為新舊動能轉換工程注入新動力,給智能智慧臨礦建設打下基礎。
當年12月,魯西煤礦選煤廠CXR智能干選系統一次試車成功。該系統采用X射線智能識別方法,對煤與矸石進行數字化識別,通過高壓風智能執行機構將矸石(或塊煤)排出,實現了智能控制、無人值守。18名選矸工被分流到其他崗位,徹底結束人工選矸的歷史,并且每天選矸由原來的200噸增加到600噸,工效提高3倍。
位于微山湖畔的王樓煤礦將工業機器人理念變為現實,去年1月,他們通過開展煤礦自動化高效綜采技術研究與應用,人均工效提升至55噸,較傳統綜采人均工效提升了71%。他們還通過開發程序,在集控設備上安裝具備智能模塊的微型機器人,實現了一鍵集控,兩個小時內,儀表上的100多個數據就會被傳回監控室。這個微型機器人為該企業每年最多可減少人工成本40萬元。該礦還投用了世界首例井下TDS智能干選系統,它無需水、無需介質、無煤泥水處理環節,既能減少矸石地面排放,降低洗選成本,又能有效改善和穩定原煤煤質,避免了對水資源的污染。
此外,作為陜西省內第一家引進該設備的選煤廠,永明煤礦TDS智能干選機也于近日投入使用,預計年排矸量超過15萬噸,增創經濟效益2000萬元以上。
“苦力”留給機器人
今年初,田莊煤礦設備再利用中心新車間迎來了10位“機器人”,由它們全權負責托輥生產,徹底把工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和產能,大大降低了整體制造成本。預計“他們”今年將為該礦新增營業額2400萬元,利潤360萬元。
去年12月,田莊煤礦便償到“機器人”應用的甜頭,率先建成了全國首個刨煤機智能化工作面。該工作面應用刨煤機聯合液壓自動控制系統,并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遠程集控與數據共享,實現了遠程可視、可控,工作面無人化,使薄煤層開采進入“智”時代。
“煤智”的同時,臨礦山東玻纖集團的“智慧”絲毫不遜。在集團天炬公司車間,新上的AGV智能輸送紗車系統代替現有人工運紗方式,實現了運輸方式的智能化升級。不僅提高了智能化水平,杜絕了紗車運輸過程中因碰傷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達到了減員提效的目的,每條生產線減員15人,年節約人工成本120萬元。
2018年12月30日,玻纖集團卓意公司8萬噸無氟無硼玻璃纖維數字化生產線窯爐點火。它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現代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智能化管理、自動化操作,實現了生產智能化、運營網絡化、管理信息化。標志著全球首家“數字玻纖”正式誕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將有力地推動玻纖轉型升級、延伸產品體系布局,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步伐,助推臨礦集團高質量發展邁入新時代。同時,與山東科技大學共同開發GFT-FRP柔性管道正緊鑼密鼓進行中,預計今年將建成第一個管道“數字化”工廠。項目建成后,將延長玻纖產業鏈,為玻纖公司產異化產品競爭提供重要支持。
“云上臨礦”駛入“快車道”
2018年3月23日,臨礦集團大數據—財務共享中心開始啟用,臨礦歷時兩年打造的財務、人力資源、設備管理、安全生產和黨建“五大共享平臺”邁出可喜一步,這標志著以創新創造為資源稟賦、以大數據共享平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云上臨礦”正式駛入發展“快車道”。
財務共享平臺,將原本分散在臨礦基層單位的基本財務業務集中到財務共享中心統一處理,通過網絡為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基層單位提供標準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務。共享平臺采用網上報賬、移動應用、影像電子雙檔案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報賬、初審、影像電子檔案管理、網上審批、移動審批、集中稽核、集中復核、集中結算、集中生成憑證、業務單據流轉實時可視、異構系統影像憑證聯查等流程化管理。平臺引入智能預警機器人,待審批業務超過規定時間未辦理,系統會自動發送信息提示預警,以此提高審批任務的辦理效率。同時,智能報賬、智能對賬、智能財務報告等財務智能機器人也正式啟用。
如今,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的安全生產共享平臺、設備管理共享平臺、人力資源共享平臺、黨建平臺四大數據共享平臺已全部建成。通過智能分析模型,大數據中心可提供決策支持、智能監控、預測預警、穿透查詢等服務,形成云中看板、創新應用、專題分析、數說臨礦、自助服務5大類專題應用。
在“數說臨礦”中的世界地圖上,臨礦集團目前在全球范圍的銷售情況一目了然,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煤炭產量、權屬單位、職工人數等信息也很清楚。安全生產共享平臺可對臨礦集團各煤礦“畫像”。既有礦井生產經營各項指標的具體數據和排名,也有礦井生產現場的視頻監控和圖解,還有針對煤礦的設備、環境等的動態診斷。
在“領導看板”上,各單位領導班子都能對礦井圖形信息及設施、設備等屬性信息進行一體化管理,定制專屬模塊,如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煤炭產量等,還能清楚地看到單位在集團的排名,分析對比。人力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有組織管理、人事管理、合同管理、時間管理等業務模塊,可全面掌握臨礦集團所有職工的相關信息。在智能設備管理共享平臺上,可以看到設備運行狀態、故障診斷狀態等。據介紹,該平臺可實現對山東省內16家單位、4萬多臺設備、50億元設備資產的在線管理,加強系統設備預防性維修、運行狀態動態監測以及延長設備全生命周期。在黨建平臺上設置黨建業務、黨的宣傳、紀委監察、工會管理、群團管理等系統模塊,將線下工作模式轉移到線上,還與“燈塔在線”黨建服務平臺相連。
三年來,山東能源臨沂礦業集團瞄準智能礦山發展方向,加快推進智能智慧臨礦建設,使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智能設備應用“遍地開花”,100多個工業3.0+改造升級項目得已完成,集團上下形成了學技能、用智能、展智慧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