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搬運的,有分揀的,有焊接的,還有給輪胎刻字的......上海新時達機器人位于嘉定的工廠里,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在爭相炫技。工廠的另一區域,一臺弧焊機器人剛剛下線,正進行72小時滿載滿速熱身測試,即將交付汽車產線焊裝場景。這臺機器人頗為特別,其軸承來自溫州,伺服電機產地衢州,減速機則為蘇州出品,機器人本體及一二級零部件供應均不出蘇浙滬皖。這樣的“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從2022年下半年以來,已出貨4700多臺。
新時達是這款機器人產業鏈的“鏈主”,它牽頭長三角12家上下游企業協同研發,促使區域內國產機器人零部件實現整機應用。5月23日上午,“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一探首款“全長三角造”工業機器人的生產過程。
“全長三角造”的由來
工業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密度實則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機器人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所謂機器人密度,是指每萬名員工擁有的機器人數量。
據權威機構統計,韓國、新加坡、日本、德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前四國家,這與這些國家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深度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強關聯。其中,密度第一的韓國,每萬名工人中的工業機器人數超過一千臺。中國以395臺/萬名工人的密度,居全球第五。但不容小視的是,作為制造大國,我國已連續十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在全球的裝機份額從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令人振奮的是,同一時段,國內市場從幾乎由外資品牌壟斷,到2022年實現了35%的國產替代。2023年底,內、外資工業機器人出貨數量出現“四六分”格局。據分析,商務與價格策略靈活、服務響應周期短等,構成了國產工業機器人品牌的比較優勢,而其在國內布局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以及不斷躍升的核心技術自主能力,更讓外資品牌倍感壓力。
在我國,長三角三省一市是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機器人產能全國占比超過50%,機器人市場全國占比位居前列,匯聚了中國國產機器人產業關鍵零部件、本體、集成應用的領先企業群,具備發展機器人產業的良好基礎,伴隨國產機器人性能提升,國產機器人品牌逐漸獲得更多企業的認可。
新時達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在機器人業務方面,新時達致力于成為全球的第一梯隊。”新時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技術研發方面,新時達實施“對標進口、取代進口”的市場戰略,對標國際領先品牌進行產品研發,建立學科結構完善的高素質研發團隊,完整掌握機器人控制系統、伺服系統和軟件系統關鍵技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掌握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的企業。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獲得授權發明70件、實用新型60件、外觀25件、軟件著作權26項。
記者了解到,新時達打造的首款“全長三角造”工業機器人,是來自一個由上海牽頭的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計劃。
2022年7月,上海市經信委向蘇浙皖工信廳發函,商請支持打造首款“全長三角造”機器人,以抵御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進口依賴程度高所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該計劃中,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被推舉為首輪“鏈主”,另附一份長三角建議企業名單。記者在此份名單中看到,在工業機器人三大關鍵零部件領域,諧波減速器和RV減速器有蘇州綠的諧波、紹興來福諧波助陣;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則有衢州禾川科技、上海新時達的亮劍。另外,工業機器人軸承、本體線纜與殼體的供應商中,也有溫州、蘇州、宣城多地可選。
根據計劃,“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在2022年的首批出貨量要超過200臺,2025年力爭下線2000臺。來自新時達的數據顯示,計劃已提前超額完成——2022年當年,“全長三角造”機器人即出貨827臺,2023年更是完成了2338臺,今年一季度就生產了去年的三分之二,全年至少翻一番,累計近4800臺。市場應用方面,“全長三角造”機器人首次進入汽車主機廠,應用在吉利臨海基地白車身焊裝產線。
國產機器人和與國際品牌差距縮小
不過,打造自主可控的“全長三角造”工業機器人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據介紹,供應鏈的純國產替代,意味著“朋友圈”的推倒重來,涉及零部件的重新設計、實驗室驗證及用戶驗證,其間也曾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關鍵在于,在純市場競爭環境下,用戶未必會為“支持國貨”的情懷埋單,只在意“好用”與否,關注的是國產機器人能否達到與外資品牌相當的品質,還有更優的服務及價格競爭力。
2016年,新時達SCARA機器人擊敗日本兩家巨頭,進入3C頭部品牌生產線的鎖附場景。此役中,外資品牌存在研發團隊不在中國本土的劣勢,而新時達在已掌握機器人頂層技術基礎上,對機械結構作出調整,巧妙將螺絲機內置,使成本下降20%,效率也完全能滿足客戶要求。新時達總裁梁銳感慨:只要應用場景在中國,國產機器人就能利用靠近市場且掌握核心技術的優勢,針對細分場景做定制化開發,在競爭中獲得更多勝算。
梁銳指出,近年來,國產化中小型機器人和進口相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和技術品質差距逐漸縮小,但大型機器人仍然有差距,這也將是未來機器人國產化的重點。預計在未來的3~5年里,國產化的大型機器人也會和中小型機器人一樣,在市場份額和技術品質上與國際品牌縮小差距。
另外,“機器人‘全長三角造’,使供應鏈距離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證,也強化了‘鏈主’的溢價能力,最終使整個區域的工業機器人實力邁向新高度。”上海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負責人說。據透露,下一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和蘇浙滬皖工信部門,或將醞釀推出第二輪“鏈主”企業。
——信息來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