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如火如荼,隨著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的加入,這場競賽明顯提速。最新進展顯示,Optimus已在一家工廠部署數臺機器人進行測試,行走速度較去年底提高30%,達到每秒0.6米。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透露,今年晚些時候,Optimus將更新配備22個自由度的新手臂。當前,全球多家科技巨頭紛紛布局人形機器人行業,OpenAI聯合Figure推出通用型機器人Figure 01,英偉達公布人形機器人項目GR00T,波士頓動力發布Atlas機器人電動版,人形機器人行業競爭日益激烈。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優勢明顯
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角逐中,中國有望異軍突起。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在供應鏈、量產能力以及場景落地等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傅利葉智能創始人、CEO顧捷指出,人形機器人在養老康復、工業巡檢等場景中應用前景廣闊,而中國正是在這些領域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此外,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數據回流優勢,也將為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人形機器人行業待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盡管人形機器人行業前景無限,但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表示,具身智能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關鍵一步。然而,要達到AG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建立大型語料庫,進行千億甚至萬億參數規模的模型訓練。通過先構建特定領域的模型,然后逐步向通用人工智能邁進。
中信證券表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需要同時解決移動能力和操作能力兩大難題。在移動能力方面,預計未來2到3年將取得重大突破。然而,要實現穩定性和大規模生產,還需要額外2到3年的時間。競爭的關鍵在于控制成本和提高生產能力。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初期可以針對特定場景開發專用機器人。隨著數據和場景的積累,可以逐步過渡到開發通用型機器人。
在操作能力方面,具身智能的發展路徑與當前大型模型公司存在差異。由于機器人領域的數據非常有限,很難通過大規模數據訓練來實現突破。因此,在商業化過程中,如何高效地收集高質量的數據,將成為決定公司長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有望憑借其在供應鏈、量產能力、場景落地等方面的優勢搶占市場。但同時也要看到,人形機器人行業要真正成熟并大規模商用,還需在關鍵技術上實現新的突破。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工業制造、服務、康養等領域大顯身手,成為新一代智能終端,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信息來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