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形機器人”再次被提及,成為市場關注熱點。1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分兩步走提出2025年和2027年發展目標,計劃打造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腦機接口、6G網絡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高端文旅裝備、先進高效航空裝備、深部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等創新標志性產品。具體到人形機器人方面,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相關企業的積極入局,人形機器人產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
相關科技企業積極布局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成為了產業熱點。“人形機器人”是一種旨在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機器人,又稱“仿生機器人”。隨著科技進步,目前的人形機器人已不止停留在科學幻想領域或者影視作品當中。
據悉,目前已有企業正加碼技術研發,有些企業已經上市,也有些正以大手筆固定資產投資加碼產業化。去年10月,科大訊飛人形機器人產品正式亮相,據稱是業內首個集成全自主國產星火認知大模型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復雜任務拆解準確率達95%,開放場景物體識別成功率達85%。此外,科大訊飛還發布了以人形機器人為牽引,推動“視覺-語言-動作”多模態具身智能大模型的長期戰略目標。
2023年12月29日,優必選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上市儀式上,人形機器人“優悠”踏著臺階走上舞臺,將鑼錘遞給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另一位人形機器人“Walker S”則是首次亮相,手持另一個鑼錘,一起敲響開市鑼。
“目前,優必選正在與國內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以及高端智能裝備解決方案企業,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3C電子(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電子產品統稱)、智慧物流等工業場景的應用。”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上,優必選創始人周劍曾表示,未來人形機器人可以和傳統自動化設備協作作業,以解決復雜場景的柔性無人化,自主完成扭矩擰緊、柔性裝配、物料搬運等任務。
今年1月份,拓普集團和三花智控接連公布總規模逾百億元的機器人生產基地投資計劃。其中,拓普集團稱,擬投資50億元,建設機器人核心部件生產基地。此前,德昌股份、博威合金、固高科技等公司也都公布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探索、研發、布局等相關信息。
商業化難點有哪些?
對于2024年人形機器人市場,此前市場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技術層面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行業整體處于發展初期,商業化進程面臨成本、可靠性和功能實用性等多重考驗。
首先在成本端方面,人形機器人早期研發的投入也很大。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為例,該公司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首六個月的研發開支,分別占期內總收入的57.9%、63.3%、42.5%及85.9%。
記者查看財報發現,優必選目前主要收入來自教育與物流智能機器人及解決方案,于2022財年及2023年上半年分別占總收入的77.3%及58.4%。2021年~2023年上半年,優必選“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僅售出10臺,確認收入共5980萬元。
“人形機器人的重點不只是人形,還要能夠逼真模仿人的關節動作,并具備和與人類流暢溝通的能力。”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告訴記者,要發展人形機器人,就要突破機器人給人們造成的“傻大黑粗”的呆板形象,需要非常精密的機械設計,以實現和人相似的運動能力,目前國內企業在這個領域差距較大,而在自然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方面有較好的基礎,因此在人工智能方面還需要讓機器人具備“人格化”互動交流能力。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院院長盧瀚宸也表示,當前商業化落地的核心難點不是價格問題,而是技術問題。“在技術未達到應用要求的前提下,談價格是虛妄的。”在他看來,國內企業的機遇更多會來自于上游核心部件,比如電機、減速器、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相較于工業機器人要求,人形機器人對于部分核心部件的要求會低一些,比如精度、負載等,國產廠商在性價比和定制化開發方面具備較大的優勢。
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產業當中一個快速成長的細分領域,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是未來產業的新賽道。
“人形機器人距離量產尚有一定的距離,但不可否認的是,2023年算得上是國內人形機器人的‘元年’,有超過10家廠商均有發布人形機器人相關的產品。”盧瀚宸分析稱,人形機器人算是機器人的高階形態,系多學科技術融合的典型科技產品。
隨著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哪些產業鏈最有望受益?盧瀚宸認為,最先受益的會是上游產業鏈高價值環節,包括高性能電機、減速器、高強度絲杠、高算力控制器、各類傳感器(視覺、力覺、觸覺、聽覺等)、靈巧手、高能量密度電池、AI大模型等。
“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領域是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最先受益。”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則向記者表示:在上游,主要是各種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包括伺服系統、減速器、控制系統等;在中游,主要由人形機器人本體提供商與集成供應商組成,他們主要負責機器人本體的生產;在下游,則是將人形機器人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各類場景,如特種領域需求、制造業典型場景以及民生及重點行業等。
在郭濤看來,人形機器人在家務市場、商務市場及工業生產市場應用場景眾多,如家庭陪護、教育教學、醫療康復、太空探索等領域。“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人形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應用場景將會不斷拓展,整體市場規模將呈現指數級增長,并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國海證券也指出,長期視角下家庭服務是最具潛力的應用場景之一,2024年人形機器人或將迎來規模商業化元年。
商業化落地面臨四大挑戰
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多位專家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面臨四大挑戰:企業研發高虧損嚴重,基礎技術能力薄弱、從而產品力弱造成市場需求減少,算力能力需求大,以及機器人數據安全體系不足。
首先,人形機器人造血較難、研發投入高、虧損嚴重。整個人形機器人行業沒有一個清晰的盈利模式,高昂的研發投入和人員投入,使得企業長期虧損,而且這個情況會長期存在。
其次,國內人形機器人的基礎技術能力薄弱,只依靠現有的軟件算法和產業鏈支持,無法提升產品的創新能力。而基礎技術薄弱,會導致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對人形機器人期待值降低。
第三,人形機器人的算力能力需求大。據悉,位置、姿態、速度和力,都是人形機器人需要高算力能力的重要原因。
第四,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需要收集很多數據,其中也面臨很多安全隱私等方面的問題。
——信息來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