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母機是進口替代需求旺盛的高端機械行業,是二十大“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重中之重,對于提升我國工業自主可控有重大意義,有望持續獲得政策支持。
且從歷史經驗來看,作為工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工業母機的產量與制造業投資高度相關,伴隨經濟復蘇、制造業回暖,行業需求有望迎來回升。
脫胎于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基金,工業母機產業投資基金已于2022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投資范圍包括一級市場和二級定增。類似于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預計工業母機大基金對于機床行業也會采取“全部覆蓋”策略,將助力高端機床行業加速實現自主可控。#工業母機#
工業母機行業概覽
機床是一切工業制造的基礎設備,被稱為“工業母機”。
機床是一切工業制造的基礎設備,被稱為“工業母機中國機床產業大而不強,是全球第一大機床產銷國,2021年消費額約1704億元,全球占比33.6%;產值約1574億元,全球占比30.8%。
2021年進口額約312億人民幣,進口依賴度約為35.3%,高檔數控機床尤其依賴進口,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國產化率僅約6%。
為保障產業鏈安全,在高端機床領域實現國產替代需求迫切。
工業母機產業鏈
根據行行查 | 行業研究數據庫 資料顯示,機床上游主要為數控機床所需的各類設備部件,包括數控系統、核心零部件、功能部件、電子元件等;下游應用領域廣泛,主要包括汽車制造、航空航天設備制造、船舶制造、模具制造、發電設備制造、冶金設備制造和通信設備制造等。
機床產業鏈:
數據來源: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MIR睿工業
工業母機競爭格局
從全球數控機床市場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美國家。其中,中國和日本的全球市場占比并列第一,占比均為32%;德國、美國、意大利的全球市場占比分別為17%、6%、5%。
數控系統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在高檔數控機床領域,國產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
國內目前主流的高檔數控系統主要來自德日等企業,如德國西門子(SIEMENS)、德國海德漢(HEIDENHAIN)和日本發那科(FANUC)等。
進口系統多為封閉式,修改和擴展控制軟件較為困難。
國內數控系統總體在高精度、高速等性能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尚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國內華中數控、大連光洋(科德數控)、廣州數控、航天數控、沈陽高精、北京精雕等企業皆進行了數控系統自主研發,其中華中數控、科德數控在國產高檔數控系統較高的市場地位。
以華中數控為代表的本土企業憑借年均25%的研發投入占比,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科德數控自主研制的數控系統的功能已能達到西門子840D的95.85%。
國際巨頭對中國高精尖的數控機床實行禁售、限售政策,國內軍工、航天航空等行業對高精尖的數控機床有迫切的需求,據科德數控招股說明書,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是解決航空發動機葉輪、葉盤、葉片、船用螺旋槳等關鍵工業產品切削加工的唯一手段。
各細分零部件的核心技術距離國際水平均有一定差距。
主軸集高轉速、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于一體,其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數控機床品質與性能,該環節主要玩家包括昊志機電、秦川工具、無錫博華、普森精密等廠商。
絲杠與導軌等功能部件低端產品逐步國產化,軌本土廠商較多,但是高端產品長期依賴國外品牌。
導軌和絲杠大概可以分為3個應用檔次:(1)對精度沒有要求的自動化領域。如自動化裝配、工廠自動化等;代表企業如怡合達、沃德斯通等。(2)對精度有一定要求的低端機床領域。該部分中檔功能部件國產市場占有率50%左右;代表企業如南京工藝、山東博特等,但海外進口仍然較多。(3)以加工中心為代表的中高端機床領域。該部分產品90%以上依靠進口。
刀具工具方面,本土廠商所使用材料較為落后,且穩定性不高,平均壽命只有國際水平的1/3~1/2.
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供給結構:
近年政策頻繁釋放積極信號,對工業母機重視程度逐步提升。
2021年9月,國資委黨委擴大會議提出針對工業母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公關;12月出臺《“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并將工業母機作為重點領域進行支持,提出研發智能立/臥式五軸加工中心、車銑復合加工中心、高精度數控磨床等工作母機,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2022年9月,工信部發布會中表示工業母機行業的頂層設計正在進行中。
展望2023年,聚焦“自主可控、制造升級”的投資主線,疊加國產供應鏈產業升級,工業母機有望加速實現國產替代的環節。